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农业碳减排任务是3亿吨,我们如何做到?| 前沿扫描

谭支良 科学大院
2024-08-23

正文共3810字,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4分钟

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,用耳朵聆听知识~


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展的“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”第134次会议内容编辑

报告人:谭支良,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

原标题:“双碳”目标驱动的农业低碳技术

日期:2023年2月25日-26日


专家介绍

谭支良

谭支良,二级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,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会副理事长。


报告视频


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是小故事,到底能不能通过减排以及相应的增汇来解决农业(种植业和养殖业))里面的碳排放问题,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向大家做一个汇报。


农业碳减排背景


首先,农业实际上是全球的第二大排放源。中国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每年8亿吨左右,占全球农业碳排放12%左右。


全国的碳排放中23%的甲烷和67%的氧化亚氮来自农业。主要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有:化肥的施用,动物胃肠道的甲烷生成发酵,养殖粪污的处理以及水稻种植。



我们再来看看增汇方面。我国农田是重要的碳汇。据估算,我们国家农田0-20厘米的土壤碳储量仅有169亿吨,与欧美日土壤有机碳数据相差巨大,如果说按每年增碳0.4%到1%(当然我们更期望达到1.5%)计算,我国农田的增汇潜力是相当可观的


面对国家提出“碳达峰”和“碳中和”计划,我们比对了一下日本、美国和欧盟以及中国的情况,到底未来技术的出口会在哪里?尽管为了达到“双碳”目标,很多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指导和引领,但是真正的农业减排技术都就那么几项(在发达国家和中国都是这样),比如说化肥的减施,秸秆还田,生物质炭的施用等。对于畜禽养殖来讲,主要是如何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,以及如何运用甲烷抑制剂。全球都这样,没有什么别的路径可走。


如果按照欧美日现在的技术或者是现在的生产模式来计算的话,我国农业估算还要降低30%的碳排放,也就是说,我们减排的压力(或者说减排的任务)有3亿吨。比对一下,如果按照目前的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话,欧美日农业可以在2050年以前减排7.6% 以上,而我们国家农业碳排放可能还会持续增加。所以(留给)我国农业减排的时间是非常短的。


 

我国农业领域要实现“碳中和”,有几个科技性的瓶颈需要去探索和应对,比如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过程和机理,农业用地的固碳机制,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下,农业中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如何耦合?现在这个问题摆在全体农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面前——畜牧业和种植业现在分离得特别严重。我们过去用有机肥的情况几乎是全球最好的,但到现在这一代农民几乎不用有机肥,所以有机肥还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种养结合之间资源如何转换这方面需要去研究。


总之,在技术层面上,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多颠覆性的技术产生,主要是化肥、饲料的利用效率问题、甲烷的抑制问题、以及未来对农业的碳排放评估要更精准的问题


种植业减排固碳技术


接下来向大家具体汇报一下,在种植业领域可以考虑到的一些减排技术。虽然我们国家种植业的温室气体目前每年的排放总量是3.7亿吨,高于欧美国家。但单位耕地面积排放强度还是具有减排潜力的。目前种植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田固碳技术优缺点分明,但缺乏创新性,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也受到限制。


如何突破稻田甲烷高效减排技术?如何突破农田氮肥高效利用与氧化亚氮减排技术?以及如何把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协同起来?这是我们农业减排的重点技术。


举例说,在稻田甲烷的优化减排技术方面,可以通过调整稻田系统的农业措施(指灌溉、施肥、耕作和种植方式),有效实现甲烷减排:如免耕、集约化管理和直播等种植管理可有效减少甲烷达23%;生物菌剂、硝化抑制剂和缓/控释肥等施肥管理可有效减少甲烷排放达60%。相应的实验结果已经证明。



同时我们也希望,未来能够培育水稻新品种,增加甲烷的氧化和减少甲烷的产生,比如培育节水耐旱水稻,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时,保证水稻高产和减少甲烷排放。



在农田控氮、稳产、减排一体的优化减氮技术方面,合理施肥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减排措施,包括无机、有机氮的耦合和配合,氮肥的减量、施用等一些技术。不过,这些措施看起来简单,但是目前很难操作,现在很多农民希望操作越简单越好,不愿意下地了。第二个措施就是合理灌溉。第三个措施是合理的农作措施,第四,未来高度集约化种植,在一些区域的分散型经营模式会影响减排的效果。



培育氮肥利用的高效品种也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向。高效的利用氮肥品种可以减少氮肥施用和降低氧化亚氮的排放。


在农田固碳技术方面,有机肥、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可以提高碳储量。另外,由于每一类型的土地固碳速率不一样,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也是一个方向。


例如,有一种农田固碳新材料——岩石粉末——用富含钙离子的岩石粉末改良土壤,降雨时淋溶形成碳酸钙沉淀,尤其适用于碱性土壤和有降雨条件的地区。所以我们也关注到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富含钙离子的碱性土壤,这些地区的自然碳酸钙沉淀固碳作用不可忽视。


大量的研究以及实践证明,生物质炭还田可以减少大约12%的温室气体排放。但是,生物质炭固碳虽然技术上可行,但是在应用上面临全民自愿参与的问题,是未来在农业里最麻烦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。



养殖业减排技术


接下来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养殖领域的探索。


目前,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到了农业总排放的49%,其中(动物)胃肠道(尤其是牛和羊胃肠道)的甲烷占到了72%,猪、家禽和其他相对比较少;粪便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,粪便的氧化亚氮占到了18%,甲烷占到了15%。所以养殖端减排,要瞄准的目标第一个是胃肠道,第二个就是粪便。



我们在这两个问题上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。


比如说中国的牛和羊能不能过得比发达国家的牛羊“好一点”?也就是说,能不能把饲料的品质提高一点?上世纪60年代、70年代我们比较穷,中国的牛吃谷壳、稻草、小麦秸就算比较好的了。现在,我们希望通过提高非纤维的碳水化合物、提高精料的比重,在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,减少甲烷的排放。


此外,牛和羊也一定要吃粗饲料也就是草。推广用青贮代替干草、用豆科牧草代替禾本科牧草都可以有效降低甲烷排放。另外还要关注对草的管理,管理不到位,草的品质就下降,甲烷的生成排放就会增加。


针对牛羊的瘤胃发酵,我们一方面希望通过粗饲料的合理加工提高品质,使饲料通过胃肠道的速率增加,流通速率提高了,胃肠道的甲烷生成就减少了。还可以调控瘤胃的发酵模式,使氢向丙酸和耗氢代谢化合物路径迁移。当然,我们现在更多地中通过甲烷抑制剂减少瘤胃甲烷的生成,打断它的代谢路径,有效实现减排。


我们现在也在探索,除了提高生产效率,能不能培育低排放的家畜品种?品种的选育能不能为养殖端做出贡献?大部分研究已经证明,无论是牛还是羊,它的瘤胃微生物是可以遗传的。如果遗传力相对比较高,我们就很有可能培育出比较好的品种。比如有实践证明,选育低排放的绵羊,甲烷排放可以减少25%;选育高产的奶牛也可以减排接近23%。


在粪污处理问题方面。我们国家现在养殖业和种植业是分离的。实际上在养殖业内部。农场也好,企业也好,只关心牛羊是不是长得快,是不是奶产得多。但是,能否利用动物排出的废物中的有机资源,却没有太多人关注。这不仅对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压力,而且在这个点上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最大的。未来如何把相应的智能有机肥发酵系统研发出来,把有机肥的发酵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是一个研究重点。如果有了废弃物有机资源处理这种装置,养殖场的甲烷就能够收集起来了。这一块的工作在未来应该是非常有前景的。


在养殖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上,我期望还会出现新的技术出现。比如把这种技术应用到畜牧行业,提高生产效率:利用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,让微生物消耗二氧化碳和甲烷生产微生物蛋白。


种养结合减排技术


第四部分,谈一下种养结合。中国的种(植业)养(殖业)目前已经是分离得很厉害了。种养一分离,不仅造成粪便、秸秆养分的流失,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在增加,土壤固碳的能力也在下降。



第五部分,我们的估算是:有机肥可以替代很大一部分化肥,全国畜禽粪便每年有 40 亿吨,其中的氮磷钾含量很可观。通过有机肥种养循环,农业减排潜力巨大。如果以农田面积1.3亿公顷计算,有机肥施用碳增汇潜力可以达到1. 91Pg(1Pg=10亿吨)。所以,未来种养结合一定是农业领域要推广的重要模式。



种养结合技术瓶颈是秸秆的饲料化工艺落后,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成本非常高,另外对种养结合的研究、政府部门的推动能力也是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领域需要去探讨的问题。



图片来源:中国科学院学部


未来研究构想


未来,我们的农业怎么办?中国农业要强,农民要富,中国才会强,根基才会稳,未来可能要对农业生态系统排放与固持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,包括碳收支核算、碳源-汇的格局、低碳的对策路径。


另外,在农业减碳减排的技术里面,针对种植业减排、畜牧业减排和种养结合的模式,在农场、农田和生态系统尺度要取得技术性的突破,否则无法应用到现实场景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,每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农业,所以在农业减排时在不同的区域要有技术集成与示范。


图片来源:中国科学院学部


在农业系统里面,我们要把碳足迹格局与低碳对策作为一个重点的研究方向和领域,包括农业的投入、管理、生产和加工。把排放格局搞清楚之后,形成相应的调控对策。


在种植业也是一样,针对不同的区域,把旱地、水田、集约化的农田分成几个区域,面向主要的种植业区研发集成化肥减量、温室气体减排、土壤碳汇提升等相应核心技术,要真正构建我们国家种植业高效的、绿色的减排技术体系。


在畜禽养殖领域,未来面临的任务是动物胃肠道代谢过程和机理的深入研究。还要研究粪物的碳氮高效固持机制与智能化的管控,尽量缩短粪物处理的时间段,把它变成非常好的有机肥。另外,还有一些前沿性的技术需要去突破。


在种养结合循环的体系里,要针对秸秆饲料化的过程和品质的提升,同时针对养殖废弃物资源(其实是有机资源)高效利用问题和典型农区的种养结合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与调控问题,把种养系统高效衔接起来,形成种养结合的固碳体系减排。



除了共性技术,不同区域的低碳绿色农业技术不同:在牧区或者旱作区,氧化亚氮减排是主要的工作,还有土壤的增碳以及牛羊的甲烷减排;在旱作区主要是氧化亚氮减排、秸秆炭化和土壤有机碳保护问题;在稻作区更多针对甲烷减排和土壤增碳。


刚才我跟大家汇报了一些的技术,未来如何集成这些技术在某些区域上进行重要的示范,是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要做的工作,希望我们能回答这些农业科学问题,担负起农业减排的重任,谢谢大家。



本文为中国科学院学部·学术引领专栏文章,更多内容请点击文末”阅读原文“




版权说明: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,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!



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,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。转载请联系cas@cnic.cn

推荐阅读

丁仲礼院士: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>>

青藏高原上,这两个重要循环发生了变化>>

“碳中和”这道题有多复杂?一文带你看‍懂>>

欧阳明高院士:中国新能源,路在何方?丨双碳之路无限可能>>





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,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、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

主办机构: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 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

运行机构: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

技术支持:中国科普博览


转载授权、合作、投稿事宜请联系cas@cnic.cn


大院er拍了拍你:不要忘记 

点亮这里的 赞 和 在看 噢~ 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科学大院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